English

思想者的魅力

——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改编
2000-03-16 来源:光明日报 路海波 我有话说

由梁晓声、万方、周大新等人改编,韩刚执导,全部由乌克兰演员出演的20集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观赏的惊喜和学术上的启示。

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自传体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经是20世纪50年代许多中国青年的信仰“圣经”,是那一代人革命信仰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启蒙者。“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后悔,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铿锵有力的人生格言,让人至今读来仍激动不已。

恶梦结束是早晨,但许多人在这早晨有新的迷茫。“文革”十年中,国人的传统信仰,已被“造反有理”,“打倒一切”的极左政治运动搞得难以为继。到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面对的是日益开放的信息社会,眼界更加开阔,强调独立思考。这代人如今已20岁左右,正在世界观形成的年龄。面对愈益务实和物质化的社会,他们喜好独立,质疑一切,更加崇尚个性和自我,在参与社会进步的同时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固然是历史的进步。但另一方面,对传统和历史不感兴趣,对传统的价值和信仰非常隔膜,也是这代人常常令人担忧之处。

由此,挖掘历史与现实之间在精神上的内在联系,通过强调历史中某种永恒的价值,反观现代人精神上的某种缺失,恢复或重建当代人的信念家园,这是目前影视创作界在革命历史题材改编问题上的主要价值取向。在这方面,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20集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确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很多问题。

这部小说的原型奥斯特洛夫斯基本人经历了战争、建设与爱情生活中包括死亡在内的种种考验,在身患绝症,自觉不久于人世之际,克服几近失明的困难,写下了这部小说。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小说中的保尔,他们最大的特点,都不仅是行动者,也是思想者。小说的魅力之一是,主人公常常审视自己的行动,并对自己进行思想评判时的无畏精神及其所达到的理性深度。这种自我审视和评判,使小说在精彩的故事情节之上,处处焕发出思想的光芒。任何人阅读这部小说,绝对无法忽略这种理性魅力。写这部小说时,奥斯特洛夫斯基虽然不是一个著名作家和思想家。但其前辈文学家思想家对他的熏陶,当时时代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在艰苦环境中自觉以这些影响制约自己的生活,使他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一个革命殉道者。改编后的电视剧虽然对原小说的若干情节有所变动,包括对保尔和冬尼娅双方情感发展过程的阶级分野的淡化,保尔对“契卡”肃反扩大化问题的内心抵触对他造成的重大的人生转折等,但保尔的基本形象并没有根本改变,而是更贴近当代中国观众的情感与理性生活逻辑。

作为一部具有鲜明理性特色的历史纪实传记小说,观众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基本等同于历史纪实的认知倾向,无疑为改编奠定了先在的风格基础。但是,对编导而言,仍然可以有不同的选择。许多人害怕在电视剧中明显地张扬思想和理性,一般地说这是对的。但是,在必要的时候,这种害怕也会铸成大错,就会失去创作精品的机遇。无论如何,精品是不能只有好看的情节而可以没有思想的。思想和理性固然应该隐藏在情节之中,像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但那样的处理方式比较适合于小说和剧本这样可以反复阅读的艺术形式。电视剧的艺术特点是稍纵即逝,而且其观赏心理的一般定位是大众流行艺术的通俗甚至是肤浅。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剧创作中对思想和理性的处理,有时在某些特别的作品中就得采取某种强调的方式,才比较能够产生效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恰恰就属于这样的作品,这部作品的情节和思想同样精彩,而且两者的联系是这样紧密,“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这对电视剧的改编的确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目前完成的拍摄,既运用历史纪实风格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小说的历史感,又通过第一人称自我评述的手法保留了它鲜明的理性特色,而且两者之间形成的情节张力和思想张力更加突出或强化了各自给观众带来的审美愉悦:1931年疾病缠身的现实的保尔对1918年以来的各个阶段的不成熟的自己的冷峻的评述,和把现实2000年代观众看来的“历史”中的保尔互相加以比较,这两个视点:20世纪30年代的保尔自己看自己和70年后21世纪的中国观众看保尔,总使人觉得保尔对自己的态度过于苛刻。革命之于保尔个人的意义,似乎已完全成为一种狂热的图腾,与个人利益毫无瓜葛。保尔只为受压迫的劳苦大众而活着,而战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这不能不使今人重新思考和理解那时的保尔和那时的革命。无疑,现代人所缺失的,正是一种以献身精神为基础的信仰。现代人只关注自我,并且是一种以满足物质自我为最大快事的自我。这是另一种极端。保尔的极端也许具有近乎信仰自虐的意味,但那完全是严酷的时代造成的,而且这种自虐带有利他的献身精神。现代人的极端利己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双韧剑,至少需要自我克制。

看来,已完成的这部20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确是制作者们采取的最聪明的改编方案了。这部电视剧显然会拥有最大的观众群,不仅50年代成长起来的老观众会怀着亲切的怀旧心态关注它。对于年轻的观众来说,它无疑会显得更有现实意义。年轻观众对那段历史虽不知情,但精彩的故事情节首先会征服他们,而他们也很快会被这部电视剧独特的理性魅力所征服。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补补这段历史课非常值得,历史的空气中不全然只是发霉的尘埃,更常常充满年轻一代所需的思想阳光。遗憾的是,当下年轻观众的口味已被充斥荧屏的许多“戏说”类的通俗电视剧搞得麻木不仁。大量商业电视剧对观众的审美趣味也产生了恶俗的影响,不少观众甚至会对稍微严肃一些的作品产生潜意识的拒斥,这给艺术电视剧的创作带来了相当的困难。在此情况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改编,虽然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对风格取舍方面的考虑。但是,任何一种考虑恐怕都不能离开两个基本要素:就这部具体的作品来说,首先要让观众喜欢看,但又绝不能损伤作品的严肃的理性和历史认识价值,要相信观众也会被活生生的思想的魅力所倾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首先有精彩的故事,它的情节主体,是保尔传奇般的个人经历:战乱、与不同阶级女性的爱情恩怨、战争、枪林弹雨中的九死一生、疯狂的杀戮、肃反、红军内部的复杂斗争、叛乱、对反革命的镇压、纯洁的爱情,等等。但是,全剧最打动人的地方,显然还是这些故事背后保尔对自己进行严厉解剖时对观众所产生的思想震撼力。全剧以1931年保尔开始创作自传体小说,不断回首往事的心灵历程为线索。1931年时的保尔已经身染沉疴,写作的过程经常被无情的病痛和死亡的威胁所打断。每当保尔要被命运击倒,他的肉体已经支撑不住自己的时候,保尔的内心就会谴责自己,嘲笑自己的软弱,要求自己像伏尼契小说中的主人公革命者“牛虻”那样继续战斗下去,直到他终于从一个战士成为一个双目失明的作家。剧中保尔对往事的回忆,在这些回忆中所穿插的他对自己的审判和评价,70年后的观众仍然可以从中强烈地感受到他的火一般的热情和血一样的真诚。总之,编导目前采用的这种个人自述体的纪实电视剧的叙事风格,应该说是很好地达到了上述两个目的。因为其一,原小说的纪实风格利于叙述精彩的故事;其二,原作的个人自述体的视点,又恰恰为抒发主人公和创作人员的理性思考而为人们预留了采用画外音评述的艺术处理空间。所有这些,均有助于将一段严肃、惊心动魄、好看而又有思想深度的历史,以一种与众不同的叙事笔调,特别是不同于种种虚假通俗历史剧“戏说”笔调的真史家笔法,向观众还原了一段值得重新感受的难忘历史。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称为历史纪实剧。采用纪实手段还原历史生活,运用字幕、画外独白、解说等手段加强其历史感、文献感,使其理性价值得到提升和凸显,是这种历史纪实剧的主要内外特征。全剧采用纪实风格,深沉的画外解说常常将历史事件的弦外之音,或是主人公在斗争严酷关头的内心世界做画龙点睛的揭示。新闻纪实体的剧作风格将昨天的历史重新带到观众面前,全剧融惊险、深沉、情感刺激与理性思考于一体。正是这样的艺术处理,使剧作的惊险样式具有了丰厚的思想与理性内涵,使观众不仅为紧张的剧情所吸引,时时要担心主人公的命运,与其喜乐与共,并为法西斯的血腥暴行而感到震惊和愤怒,更为主人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情操所肃然起敬,并在精彩的画外解说的引导下,产生长久的思索。这种惊险——纪实历史剧的优点,是为观众提供一个今人如何看待一段不应忘却的历史的视角,而不是对那段历史的维妙维肖的简单重现。为此,剧中的一系列关键人物,包括敌我双方的,可以采取文献式、档案式的辅助表现手法,将他们的人生轨迹,命运的来龙去脉,用档案式语言、档案照片的形式,配以解说、分析与评价,在纪实与分析互补、情节与情感交融、戏剧性展示和理性揭示相结合的统一点上,向观众做更深入的表现。

艺术家眼中的历史,不应是一段简单的热热闹闹的故事。一段重要的历史经过艺术家的手再传达到观众的面前时,分量应该已经大不一样,因为它已经经过艺术家的理性关照,并已采用适当的艺术处理形式将这种理性光芒投射在观众的心灵之窗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